近年来,“情怀”经常成为影视剧的卖点,卖得好令观众感动、思索、回味,卖得不好则被观众戏称为“旧物展示”加“热血变狗血”,根本没有抓住“情怀”的关键点。
讲影视故事,有5个关键词:压力、情感、惊奇、类型、情怀。
最后一个词:情怀,是大有讲究的。
情怀是人们的意识在阶段性生活区间里沉淀的产物,与集体记忆的激活和反思形式有关。
比如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好莱坞现实题材电影,大约10年左右更换一个情怀区间。中国电影市场化虽时间不长,也曾经走过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愤怒的时代”和正在走过“普通人温暖情怀”时代区间。
冯小刚的幸运,就在于情怀点子踩得准。
所谓情怀,就是一个国家最广大的人民的精神关注焦点。情怀里,再沉淀,就是文化符号了。
什么是文化符号?简而言之,就是某种情怀的招牌动作。如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的人格特质,会外化为语言、动作、特定行为模式以及特定服装道具(军大衣和日本军刀)。六爷是谁?是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些热血青年情怀相通的人。北京那些部队大院里的子女们,那时候是全国的风向标。他们经历了改革初期的阵痛之后,回过头一看,一切都不对了,“这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所谓愤怒情怀。这些东西从这个特定人群传染开去,定格在北京胡同里的老六身上,就外化成了老六的人格。讲老理,轴,时代变了,老六没变。于是,儿子出事,老六想用自己的情怀解决问题,这电影一下子就好看了!
文化符号应该具有穿透力和易于辨识的特征——于是我们发现,《老炮儿》、王朔的《顽主》、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崔健的摇滚乐一脉相通,是一代“人尖子”在动乱痛定思痛和改革开放冲击下灵魂的阵痛与反思。这些招牌动作,已经沉浸蔓延在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反思中,逐渐固化为文化符号。所以“老炮儿”一出,大家马上就认出了它。
文化符号同时与地域性文化在特定时期的突然情感认同、蔓延扩张有关。比如黄土风盛行一时和东北乡土文化在喜剧小品和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崛起。
扩而思之,文化符号,并非属于中国人的专利。全世界都有文化符号现象,尤其是当代生活加速发展碰撞之后。掌握了钥匙,文化符号依旧是非常好理解和非常直观的东西。
一战、二战涂炭欧洲文明,是理解当代社会科学迅速重构的一把钥匙。欧洲的文化人被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营造出来的温柔之乡粗暴唤醒和严重刺激了,从“幸福的云端被打到了谷底”。于是,当代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就在怀疑一切的土壤氛围中崛起和茁壮了。其最时髦的招牌动作、副产品就是存在主义。不信你看,从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七宗罪》、《危情十日》一直到《鸟人》,乃至中国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都可以清晰辨识其中人物身上的浓浓的存在主义文化符号。
正向总结的文化符号,有美国英雄模式。这和美国人在二战新秩序中获得最大利益的逻辑和信心膨胀有关。于是超人、蝙蝠侠、钢铁侠、美国队长就一茬一茬生长出来。
其实,今年流行的“囧文化”也是和中国影视“普通人情怀反思”区间有关的文化符号,所以不仅会盛行并成功固化在故事形态里,还会成为流行词语迅速传播。
而美国式的“囧”,是电影《宿醉》系列和情景喜剧《六人行》、《生活大爆炸》那种样式,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适应人群和文化背景。
文化符号是影视创作精准踩中时代情怀的标志,和故事受到观众欢迎的影视创作技术规律有直接关系。只有那些符合故事兴趣传播规律、人物性格塑造水平非常高的优秀精典影视故事,才可以做到让情怀凝结成文化符号。
这事情可遇不可求,对了就是对了,不对就是不对。
观众是个中高手。没有侥幸。
就影视故事创作而言,在奇幻故事里、动画故事里,抓取文化符号就更加难。
抓取文化符号的秘诀在于“秒补”(脑补)。铺陈热闹了半天,观众感受不到,不是文化符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鬼谷云课堂 » 影视动画、影视制作情怀与文化符号